欢迎来到陕西省银行业协会官网 ! 本网站已支持IPv6
企业邮箱   |   收藏网站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协会概况 协会动态 会员动态 地市协会 行业动态 文明服务 自律维权 教育培训 影像展播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自律维权 >> 行业维权 >> 详细内容
诚信维权获奖作品之一:银行数字化转型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2/22】    浏览次数:【4700】次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分享到:


陕西省银行业“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提高银行维权意识”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


  一、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涵

  数字化转型是当前社会大多数企业所处的一个崭新阶段,其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趋势,是因为其不仅能扩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整个社会转型发展。   
  (一)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历程及表现形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银行业的信息技术变革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1.0电话银行、2.0网络银行、3.0移动银行、4.0数字化银行。观其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就是金融与科技融合由浅到深的过程。先是改变了银行自身处理业务的方式,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再到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的出现,给客户带来便利,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进而随着金融科技的兴起,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将改变金融模式与金融生态。银行科技发展阶段性特征如下表1.1所示。

  当前的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线下业务基本转为线上,网点客流量少,柜员离柜率高;二是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包括 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统计数据表示,大数据基本上在 98%的银行已经有所应用;三是客户需求升级,服务模式发生转变,当前银行的服务对象大多是90后、95后,他们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呈现个性化:随时随地、知我所需和量身定制。要同时实现这三个点,必须通过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引进新的商业模式,才能适应这一代和这一批客户对服务的需求。
  (二)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传统银行的IT系统主要针对内部用户、内部业务流程设计,帮助银行通过信息化手段代替原有的手工作业流程,以提升银行内部管理和员工的作业效率,其更加关注的是自身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而银行数字化转型更关注的是面向客户的科技创新,通过将AI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融入到客户端的服务与应用中,满足客户“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办理业务的需求,以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通过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群体性需求来激发新需求,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二、银行数字化转型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影响
  银行之所以进行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包括风控、创新和生态竞争与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追随数字经济的脚步,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据了解,75%的银行正在或者已经启动数字化转型。这将意味着一场新的时代变革即将来临,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下面作者单就数字化转型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影响作以讨论。
社会诚信体系是一种以社会诚信制度为核心,以维护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秩序稳定及促进诚信为目的社会机制。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三大主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和个人。银行作为企业的代表,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一)银行数字化转型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积极影响
  1.银行风控更到位,减少金融犯罪。数字化转型需要在银行内部建立一个超级智能的大脑,对银行的所有业务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分析及应用。这个过程其实也是银行重新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及时发现系统或人为漏洞,及时完善系统和数据治理,切实堵住金融犯罪的源头。传统银行只对单项信贷和经常性的风险比较重视,对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在内的各类风险关注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身风险意识不够,而更多的是尚不具备全面识别和评估风险的能力。而数字化转型会在很大程度上攻克这一难题,其会通过数据共享、数据驱动,转定性管理为定量管理,最终实现风控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会使银行内部建立起一套自动、高效、规范的风险控制系统,质量管控和安全管控得以保证,获客能力稳步提升,经营势态势必变好。银行与客户之间维持良好的业务关系,势必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2.提升用户体验,助力客户打造完美信用清单。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将AI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融入到客户端的服务与应用中,来满足客户“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办理业务的需求。比如,信用卡的办理,以前办卡必须去网点面对面办理,数字化转型之后只需要一个二维码识别便能轻松搞定,卡片邮寄到家,电话激活使用。疫情当下,经济下行,随时随地办理信用卡的消息对用户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当然,信用卡的使用也是有风险的,一旦出现逾期等不良的征信记录,未来办理房贷、车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维持良好的信用清单将是每个居民的义务,更是责任。数字化转型为客户按时还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比如,掌银APP轻松还款秒到账,银行卡绑定自动还款等。这些功能都将助力客户打造完美信用清单,做社会诚信公民。
  3.助力执法部门,打击金融犯罪。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不诚信问题比比皆是。据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6000亿元。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之一,有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义务和协助执法部门打击违法犯罪的责任。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金融机构的运作系统开始追求多元化创新,奉行安全、诚信和信用建设。通过不断探索、发掘、洞悉数据,有效处理、加工和分析失信行为,进而协助执法部门及时找到案件突破口。一直以来,打击金融欺诈等金融失信行为都是银行助力社会诚信建设的着力点,相信通过数字化转型,这种具有非结构化、多维度、完备性等特性的科技手段,能为完善金融信用体系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4.员工业务素养提升,诚信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必然促使员工素养进一步提升。就拿贷款举例,传统的贷款程序是由信贷员先收集、整理资料,录入系统再逐级上报审批,整个流程手工作业居多,客户从申请贷款到放款至少也得等待半个月。而银行数字化转型后的贷款审批程序简化,客户的等待时间急剧缩减,甚至达到秒批,比如农行的网捷贷、乐分易等线上信贷产品。这些产品转移线上办理并没有缩减员工对时间成本的投入,只是将时间进行了转移,更多的分配给学习与钻研产品,因为只有员工本身对产品了如指掌,才能做好产品的客户讲解与营销工作。当然,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稳步推进离不开金融监管部门的严监管与强要求,中国银保监会在2020年5月9日针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经营行为进行了规范。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与《办法》的出台对银行员工专业度、业务操作规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二)银行数字化转型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消极影响
  凡事都有利弊,银行数字化转型有优势,必然会存在不足。
  1.银行数字化转型处于初期,多方挑战并存阻碍诚信建设。虽然半数以上的银行已经开始了数字化转型,但是总体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仍然面临理念、技术、机制等多方面挑战。首先在理念方面,传统银行是以网点为中心,数字渠道仅仅是分流作用,而在数字化转型阶段,数字渠道才是吸引客户的有利法宝,他是平台化经营引流的利刃,网点的中心作用不复存在。这种颠覆式的理念变革并没有,也不可能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得到彻底转换,而这种不彻底的思维转换将会直接影响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推进,甚至形成内部漏洞,不法分子利用网点工作人员的自我中心思维,使其在暴利的驱使下形成犯罪。其次是技术,是技术就会有漏洞,就会有被黑客攻击的风险,唯一阻止黑客攻击的方法就是加大科技的创新性投入,使得技术的应用具有前瞻性。最后就是机制,数字化转型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业务与机制创新必然会产生失误与错误,这些失误和错误的合集势必会阻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转型过程中“快”与“实”平衡难问题将会影响诚信建设进度。
数字化转型必须要快,主要表现在理念转变要快,要在人才建设、文化建设、组织建设上快速敏捷转型,将数字化建设提到更重要位置,进而推动业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数字化转型要实,主要表现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风险防控,尤其要加强数据治理,确保数据安全可靠。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快”与“实”的关系就像“跷跷板”,一味追求“快”,风险防控的难度系数将会加大;一味追求“实”,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将会放缓。双方只要有一方用力过度,“跷跷板”就会严重倾斜,数字化转型将会面临“头重脚轻”的发展模式,而此时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也很难通过追根溯源、精准分析来推进。
  3.银行数字化转型为不法分子作案提供契机。数字化转型会带来机会,也会带来风险。“走不出户”“随时随地”“数字货币”等网络名词的出现意味着用户确实从银行数字化转型中享受了红利,而这也同时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银行的基础设施、构架以及运营本身是复杂的,而数字化的转型势必会增加其灵活性,伴随而来就是传统安全壁垒降低,不法分子作案动机增强。 
  三、消除银行数字化转型负面影响的做法
  (一)加大金融科技投入,铸造安全壁垒。银行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指面向客户端的数字化,中后台也需要数字化。这种数字化需求迫使5G、区域链、人工智能等领先技术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开发对象。商业银行应该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努力将新技术应用于各种业务场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简化业务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可以采取跨界合作模式,联合移动运营商、科技公司等共同探讨新技术在银行的落地应用,铸造自身安全壁垒,避免派生新风险。
  (二)建立“容错”机制,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数字化转型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业务与机制创新必然会产生失误与错误,如果“容错”机制不建立起来,创新激情就会被暂时的失误与错误扼杀。在这一点上,光大银行就做的很好,从集团到银行,利用各种机制来鼓励大家创新。企业文化首先要鼓励创新,大家才敢于精神与实践创新。建立“容错”机制,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在银行内部提升认知、统一思想,一方面要将科技的力量正确的发挥出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相较于创新成果带来的社会效益,创新过程中的失误与错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可忽略不计。
  (三)综合把握“快”与“实”,让金融服务更扎实、更稳健。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快”和“实”需要人为把控,这就要求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要单纯地追求“快”,或者单纯地追求“实”,只有将二者同时推进并基本维持“跷跷板”的平衡状态,数字化转型才会真正服务好实体经济和每一个金融消费者。

  (四)树立担当意识,提升治理能力。数字化转型需要一定的生产关系来与之匹配。首先是员工的担当意识,技术研发部门的员工要有这样主导性的意识来拓展业务。其次是治理能力,银行的数据治理包括质量管控、安全管控和数据的报告形成等等,这种数据的治理要有成立专门委员会去进行,而不是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他的稳步推进离不开员工的三个意识:主动担当意识、风险防控意识和创新意识。只有将这三个意识相互融合,才能弥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减少或消除其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负面影响。

  (供稿:农行咸阳分行杨凌示范区支行 吴兆丽

                                            【编审:荆东;编辑:张波 史雅蕊】

上一条信息:没有上一条信息了
下一条信息:诚信维权获奖作品之二:在深入落实“展业三原则”中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诚信文化建设
协会概况
协会概况
协会章程
会员单位
协会动态
协会要闻
重要发文
公告栏
会员动态
会员简讯
地市协会
地市协会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监管动态
调研与思考
金融文苑
支农支小
清廉金融文化
文明服务
服务工作动态
感动故事
光荣榜
投诉与建议
自律维权
内控合规
消保之窗
行业自律
行业维权
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动态
资格认证考试
党史学习教育
影像展播
影像展播
微信公众号
手机端网站
ipv6 ready
陕西省银行业协会 © 2004-2020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1008802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解放路159号    电话:029-89627396
协会企业邮箱登陆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