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银行业“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提高银行维权意识”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
一、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涵 数字化转型是当前社会大多数企业所处的一个崭新阶段,其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趋势,是因为其不仅能扩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整个社会转型发展。 (一)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历程及表现形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银行业的信息技术变革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1.0电话银行、2.0网络银行、3.0移动银行、4.0数字化银行。观其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就是金融与科技融合由浅到深的过程。先是改变了银行自身处理业务的方式,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再到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的出现,给客户带来便利,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进而随着金融科技的兴起,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将改变金融模式与金融生态。银行科技发展阶段性特征如下表1.1所示。 当前的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线下业务基本转为线上,网点客流量少,柜员离柜率高;二是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包括 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统计数据表示,大数据基本上在 98%的银行已经有所应用;三是客户需求升级,服务模式发生转变,当前银行的服务对象大多是90后、95后,他们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呈现个性化:随时随地、知我所需和量身定制。要同时实现这三个点,必须通过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引进新的商业模式,才能适应这一代和这一批客户对服务的需求。 (二)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传统银行的IT系统主要针对内部用户、内部业务流程设计,帮助银行通过信息化手段代替原有的手工作业流程,以提升银行内部管理和员工的作业效率,其更加关注的是自身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而银行数字化转型更关注的是面向客户的科技创新,通过将AI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融入到客户端的服务与应用中,满足客户“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办理业务的需求,以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通过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群体性需求来激发新需求,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二、银行数字化转型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影响 银行之所以进行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包括风控、创新和生态竞争与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追随数字经济的脚步,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据了解,75%的银行正在或者已经启动数字化转型。这将意味着一场新的时代变革即将来临,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下面作者单就数字化转型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影响作以讨论。 社会诚信体系是一种以社会诚信制度为核心,以维护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秩序稳定及促进诚信为目的社会机制。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三大主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和个人。银行作为企业的代表,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一)银行数字化转型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积极影响 1.银行风控更到位,减少金融犯罪。数字化转型需要在银行内部建立一个超级智能的大脑,对银行的所有业务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分析及应用。这个过程其实也是银行重新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及时发现系统或人为漏洞,及时完善系统和数据治理,切实堵住金融犯罪的源头。传统银行只对单项信贷和经常性的风险比较重视,对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在内的各类风险关注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身风险意识不够,而更多的是尚不具备全面识别和评估风险的能力。而数字化转型会在很大程度上攻克这一难题,其会通过数据共享、数据驱动,转定性管理为定量管理,最终实现风控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会使银行内部建立起一套自动、高效、规范的风险控制系统,质量管控和安全管控得以保证,获客能力稳步提升,经营势态势必变好。银行与客户之间维持良好的业务关系,势必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2.提升用户体验,助力客户打造完美信用清单。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将AI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融入到客户端的服务与应用中,来满足客户“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办理业务的需求。比如,信用卡的办理,以前办卡必须去网点面对面办理,数字化转型之后只需要一个二维码识别便能轻松搞定,卡片邮寄到家,电话激活使用。疫情当下,经济下行,随时随地办理信用卡的消息对用户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当然,信用卡的使用也是有风险的,一旦出现逾期等不良的征信记录,未来办理房贷、车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维持良好的信用清单将是每个居民的义务,更是责任。数字化转型为客户按时还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比如,掌银APP轻松还款秒到账,银行卡绑定自动还款等。这些功能都将助力客户打造完美信用清单,做社会诚信公民。 3.助力执法部门,打击金融犯罪。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不诚信问题比比皆是。据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6000亿元。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之一,有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义务和协助执法部门打击违法犯罪的责任。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金融机构的运作系统开始追求多元化创新,奉行安全、诚信和信用建设。通过不断探索、发掘、洞悉数据,有效处理、加工和分析失信行为,进而协助执法部门及时找到案件突破口。一直以来,打击金融欺诈等金融失信行为都是银行助力社会诚信建设的着力点,相信通过数字化转型,这种具有非结构化、多维度、完备性等特性的科技手段,能为完善金融信用体系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4.员工业务素养提升,诚信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必然促使员工素养进一步提升。就拿贷款举例,传统的贷款程序是由信贷员先收集、整理资料,录入系统再逐级上报审批,整个流程手工作业居多,客户从申请贷款到放款至少也得等待半个月。而银行数字化转型后的贷款审批程序简化,客户的等待时间急剧缩减,甚至达到秒批,比如农行的网捷贷、乐分易等线上信贷产品。这些产品转移线上办理并没有缩减员工对时间成本的投入,只是将时间进行了转移,更多的分配给学习与钻研产品,因为只有员工本身对产品了如指掌,才能做好产品的客户讲解与营销工作。当然,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稳步推进离不开金融监管部门的严监管与强要求,中国银保监会在2020年5月9日针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经营行为进行了规范。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与《办法》的出台对银行员工专业度、业务操作规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二)银行数字化转型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消极影响 凡事都有利弊,银行数字化转型有优势,必然会存在不足。 1.银行数字化转型处于初期,多方挑战并存阻碍诚信建设。虽然半数以上的银行已经开始了数字化转型,但是总体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仍然面临理念、技术、机制等多方面挑战。首先在理念方面,传统银行是以网点为中心,数字渠道仅仅是分流作用,而在数字化转型阶段,数字渠道才是吸引客户的有利法宝,他是平台化经营引流的利刃,网点的中心作用不复存在。这种颠覆式的理念变革并没有,也不可能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得到彻底转换,而这种不彻底的思维转换将会直接影响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推进,甚至形成内部漏洞,不法分子利用网点工作人员的自我中心思维,使其在暴利的驱使下形成犯罪。其次是技术,是技术就会有漏洞,就会有被黑客攻击的风险,唯一阻止黑客攻击的方法就是加大科技的创新性投入,使得技术的应用具有前瞻性。最后就是机制,数字化转型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业务与机制创新必然会产生失误与错误,这些失误和错误的合集势必会阻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转型过程中“快”与“实”平衡难问题将会影响诚信建设进度。 数字化转型必须要快,主要表现在理念转变要快,要在人才建设、文化建设、组织建设上快速敏捷转型,将数字化建设提到更重要位置,进而推动业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数字化转型要实,主要表现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风险防控,尤其要加强数据治理,确保数据安全可靠。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快”与“实”的关系就像“跷跷板”,一味追求“快”,风险防控的难度系数将会加大;一味追求“实”,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将会放缓。双方只要有一方用力过度,“跷跷板”就会严重倾斜,数字化转型将会面临“头重脚轻”的发展模式,而此时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也很难通过追根溯源、精准分析来推进。 3.银行数字化转型为不法分子作案提供契机。数字化转型会带来机会,也会带来风险。“走不出户”“随时随地”“数字货币”等网络名词的出现意味着用户确实从银行数字化转型中享受了红利,而这也同时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银行的基础设施、构架以及运营本身是复杂的,而数字化的转型势必会增加其灵活性,伴随而来就是传统安全壁垒降低,不法分子作案动机增强。 三、消除银行数字化转型负面影响的做法 (一)加大金融科技投入,铸造安全壁垒。银行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指面向客户端的数字化,中后台也需要数字化。这种数字化需求迫使5G、区域链、人工智能等领先技术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开发对象。商业银行应该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努力将新技术应用于各种业务场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简化业务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可以采取跨界合作模式,联合移动运营商、科技公司等共同探讨新技术在银行的落地应用,铸造自身安全壁垒,避免派生新风险。 (二)建立“容错”机制,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数字化转型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业务与机制创新必然会产生失误与错误,如果“容错”机制不建立起来,创新激情就会被暂时的失误与错误扼杀。在这一点上,光大银行就做的很好,从集团到银行,利用各种机制来鼓励大家创新。企业文化首先要鼓励创新,大家才敢于精神与实践创新。建立“容错”机制,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在银行内部提升认知、统一思想,一方面要将科技的力量正确的发挥出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相较于创新成果带来的社会效益,创新过程中的失误与错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可忽略不计。 (三)综合把握“快”与“实”,让金融服务更扎实、更稳健。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快”和“实”需要人为把控,这就要求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要单纯地追求“快”,或者单纯地追求“实”,只有将二者同时推进并基本维持“跷跷板”的平衡状态,数字化转型才会真正服务好实体经济和每一个金融消费者。
(四)树立担当意识,提升治理能力。数字化转型需要一定的生产关系来与之匹配。首先是员工的担当意识,技术研发部门的员工要有这样主导性的意识来拓展业务。其次是治理能力,银行的数据治理包括质量管控、安全管控和数据的报告形成等等,这种数据的治理要有成立专门委员会去进行,而不是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他的稳步推进离不开员工的三个意识:主动担当意识、风险防控意识和创新意识。只有将这三个意识相互融合,才能弥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减少或消除其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负面影响。 (供稿:农行咸阳分行杨凌示范区支行 吴兆丽) 【编审:荆东;编辑:张波 史雅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