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陕西省银行业协会官网 ! 本网站已支持IPv6
企业邮箱   |   收藏网站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协会概况 协会动态 会员动态 地市协会 行业动态 文明服务 自律维权 教育培训 影像展播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明服务 >> 服务工作动态 >> 详细内容
工行陕西分行扶贫干部常志荣:就恋这片热土
发表时间:【2018/12/17】    浏览次数:【566】次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分享到:
  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在这里,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并夺取全国胜利。今天,在这片红色圣地,同样有一批金融扶贫“战士”,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扬勇于吃苦、不畏艰难的延安精神,为老区人民架起通向致富的梯子。工行延安分行干部常志荣,就是其中的一位。

让“幸福”来敲门
  从延安市区向西南方向,车行不到半小时,就是有名的杜甫川。延安宝塔区万花乡元庄村,位于杜甫川中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地貌的拐沟山村。全村占地面积1030亩,可耕种土地仅有470亩,人均耕地1.03亩。主要耕地都集中在贫瘠的山坡地带。粮食作物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单位产量很低,全村半数村民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2011年,村民年人均毛收入不足1500元,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贫困村。
  面对贫困现状,无支柱产业,集体经济薄弱,自然环境差,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滞后,贫困阴霾笼罩。全村63户192人,其中,贫困户6户17人,显然,要完成脱贫任务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常志荣,2012年被省行指定为工行陕西分行“两联一包”驻村工作队成员,来到宝塔区万花山乡元庄村开展“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几年来,他已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地道的元庄人,为元庄村早日实现脱贫,让村民尽快过上幸福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当他来到村上后,不畏艰苦,深入田间地头,深入村民家中,调查研究,访贫问苦,寻找元庄村摆脱贫困,发展致富的突破口。他和村上干部以及驻村工作队同志认真分析贫困的原因,为元庄村因地制宜制订出三个“三年发展规划”,助推村民一步步走出贫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让“幸福”来敲门。
  六年来,常志荣无论是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还是队长,他都把自己全部精力倾驻在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到2018年底,人均实现纯收入7708元,较他来时增加了3.4倍,贫困户人均实现收入6000元,提前实现整村脱贫。
  六年来,他和工行陕西分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一起,围绕发展规划抓落实。积极协调,多方争取区、乡两级政府和省行的支持,实施联动扶贫,整村推进。累计投入130万元帮扶资金,为村上恢复水毁耕地70亩,新增治沟造地30亩。改造老旧果园120亩,建养殖大棚7个,硬化村户道路1500米。乡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活向着小康道路迈进。
  六年来,他带领村民坚持实施产业扶贫,提出“长短结合”的扶贫策略,把发展山地苹果产业作为长期致富的根基。为了加强果园管理,村上与28户果农签订了管理协议,推行“以奖代补”的管理办法。调动村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几年来为村民购置果树专用化肥达75吨,新建果园集雨水窖35个,新栽果苗6500株。在发展养殖产业中,他采取农户加补贴加销售的办法,把发展养殖作为村民当年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来组织实施。资助村民发展养猪达400头,养鸡3000只,建养鸡设施20个。

要彻底斩断“穷根”


  一定要拔掉“穷根”,让贫困户不再受贫穷困绕!

  只要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常志荣都想尽千方百计地努力去实现,在他眼里,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当村民们走过这座桥上时,大家都会想起工行的常队长。这是村民们去地里干活必经的一条路,以前,去地里干活的人们都要趟泥从河里过去。每到春秋季节,河里的淤泥成了大家的“拦路虎”,这里时常出现翻车、村民受伤的事情。2013年夏天,延安遭遇到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灾害,河水泛滥,村民一连多日不能下地。
  常志荣心想,不能再让村民为此闹心了,他要在这里架一座桥。他的这个想法,得到村民们的叫好,但首先面临的是资金问题,资金从哪里来?常志荣立即去省行向上级汇报了灾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省行表示一定大力支持,决定先帮助村民度过难关,机关工会动员职工为村民捐款捐物,购置防灾账蓬雨具及米、面、油等救灾物资。
  不久,省行批拨了修桥资金。好消息传到村上,大家奔走相告,村上专门聘请了设计师,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乡政府出面组织施工。一年后,一座跨河惠民桥在横贯村中的河道上建起了,困扰村民多年来趟水过河的顽疾,终于得到了解决,大家再不用为下地上山干活发愁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一场更大的暴雨再次将桥冲断,连周围的道路也被冲跨了。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扶贫工作的目标,陕西分行领导一班人毅然决定,重建一座更坚固的桥。新桥的落成,再一次架起了工行人与老区人心里的彩虹。为表达对工行人的感激之情,乡政府专门在桥头树起一座碑子,把老区人对工行的情谊,牢牢契刻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
  常志荣一有空,就一个人来到村对面的山上,他望着下面的村庄,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大家尽快脱贫?他和村领导一起对村上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逐户走访,得出元庄村的发展出路要有产业,无产业不富,走产业脱贫无疑是一条致富的快车道。根据村上实际情况,从养殖和种植入手,就能让村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村上的年青人都去外地打工,剩下大部分都是祖祖辈辈的庄稼人,这里土地贫瘠,只要种上庄稼能靠天吃饭就已经不错了,养猪样鸡那需要投资呀,一旦死了怎么办?
  常志荣和村干部磨破了嘴、跑断了腿,逐户进行宣传,就是没人愿意动。在他的反复动员下,第一年全村养猪16头。第二年,给养猪户补贴一半费用,要达到产业化就一定要让农户看到养猪带来的甜头。他决定以点带面,树立样板。在他的动员下,村民李庆荣、石占成带头养猪,村上给建猪圈的每个补一千元,但全村还不到30头。到第三年,全村养猪达到40多头。看到有人养猪得了利,村民便纷纷行动起来,觉得这是脱贫的一项“短平快”方法。到2018年底,全村生猪存栏180余头,预计这项可增加收入30万元。
  为了保证村民收入持续增长,常志荣实施了他的养殖第二轮计划,大力推广养鸡。去年初,村上靠扶贫支持买鸡苗3000多个,给每户发80个,贫困户160个。到年底,他还亲自联系收购成鸡,全村当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0万元。
  常志荣说,养殖和种植,是实现产业脱贫的两个车轮,必须要同步发展。他根据村上的山地优势,提出发展苹果业,大量种植山地苹果。谈起苹果种植,他深有感触地说,在种苹果这件事上,非常的曲折,由于苹果周期长,从栽苗到挂果需要5-8年时间,村民看不到眼前利益。
  当然,除了他讲的实际问题外,农民种在地里的果树,前头几年需要大量的投入和维护,树苗经常被野兔、地老鼠连根咬断。但既然认定了,他就会一直走下去,他觉得这是让农民能够保证以后每年持续收入的好方法。

  为了调动大家种果树的积极性,他设计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了鼓励种植的考核表,确定了三个果树考核管理员,他还参照银行里的考核办法,每年考核一次,评选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档次,并以化肥进行奖励。对连续三次考核获得优秀的农户,再奖励一台剥割机。同时,他和村委会研究,给一亩地再另外奖励一袋化肥。


  面对黄土高原干旱的状况,他争取到省扶贫办资金8万元,为村民在果园集中的山坡打了渗井35口,这一举措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单位示范工程。
  村民常老三是最早种植果树的受益者,他的果树率先挂果。为了让村民看到希望,常志荣主动帮忙联系工行陕西分行电子银行部、机关工会,帮助引进某集团苹果销售商,为其搭建起苹果销售平台,首次优价销售苹果3000斤。2018年,常老三的苹果产量已达3万多斤,谈起今年的收入,常老三的脸上挂满了喜悦,心里怀着对常志荣无尽的感激。

不能让扶贫有“空挡”


  苍苍黄土、悠悠黄河,常志荣发自骨子里爱上了这片土地。 
  正当他带领大家风风火火的奔向幸福的时候,一个无法回避的实现问题摆在面前。2015年12月底,常志荣即将退休,他把几年来村里扶贫的情况详细地整理出来,包括每家每户的养殖和果园未来发展现状,密密麻麻地记了一个笔记本,郑重地把本子交给组织。
  其实,他有一个“心结”。几年来和村里人有了很深的感情,他已经离不开大家,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个家。那时,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去湖南扶贫调研,刚刚提出精准扶贫新目标,常志荣结合实际为元庄村制定了加快脱贫奔小康的新措施。当时,组织上还没有找到接任他的合适人选,常志荣焦急地说,扶贫工作决不能有“空档”。
  当村委书记知道这一消息后,主动找到工行,代表村民表示:“我们需要老常这样的干部,村民们也舍不得常队长”。组织上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让他继续留村开展扶贫工作,他欣然接受了组织安排。

  老牛自知黄昏晚。从此,常志荣没黑没明,把所有精力全部都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到2016年,全村提前实现了整体脱贫。


  其实,那段时间,他的身体一直不好,患有严重的胃病,村民们都清晰的记得那年冬天的情景。
  年关快到了,常志荣为了鼓励养猪户的积极性,冒着严寒去西安为大家联系了一家单位,可以一次收购村上的猪肉。他回到村里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并联系好卫生检疫部门。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带领村民们就开始逐头猪进行检疫、屠宰,在零下十多度的寒冬里,他强忍着胃痛一站就是一整天,直到夜里11点把猪肉安全地送到西安。而此时的常志荣他再也撑不下去了,当他想到村民们喜悦的笑脸时,自己却住进了医院。
  常志荣就是这样一个人,把扶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2016年8月,常志荣的胃病再度发作,住进医院需要做手术,他的体重一下子减少20多斤。但他强忍病痛,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悄悄地让家人陪同去医院做手术。家人流着眼泪说,元庄村已经脱贫,你不要再撑下去了,你已经退休,个人的命重要呀!可常志荣笑着说,我既然已经答应了组织,就一定要做下去,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不能甩担子。半个月后,他一出院又来到村上忙起来。

  常志荣像一个“永动机”,只要是和扶贫有关的事,他都会用心去办。多年来,他身上一直带着药,一直没有时间去看病,不知多少次错过复查时间。


  其实,笔者采访常志荣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他坚决不让宣传他自己,采访计划一直推迟了一年多,多次都被他拒绝。
  他常说,你们不要宣传我,请多宣传工行,扶贫工作是大家的功劳,应该感谢工行的救助、工行员工的捐赠。更应该感谢工行陕西省分行、感谢延安分行各级领导多年来的支持。如果没有工行、没有各级政府和村上的支持,我一个人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常志荣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普通工行干部,他所在的扶贫工作队,虽然人员换了几任,但他们的工作作风没有变,一心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决心没有变。连续三年,工行陕西分行扶贫工作队被评陕西省先进扶贫集体,他个人也被连续授予优秀扶贫干部。

  常志荣就像这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花,以自己的勤劳与朴实,以对扶贫工作的执著和对农民的热爱,默默地装扮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供稿:工行省分行 白璐 撰稿:工行省分行 杨军)

                                 【编审:荆东;编辑:张波】



上一条信息:工行商洛迎宾支行柜员侯爱军以匠心致初心
下一条信息:工行延安姚店支行员工拾金不昧暖人心
协会概况
协会概况
协会章程
会员单位
协会动态
协会要闻
重要发文
公告栏
会员动态
会员简讯
地市协会
地市协会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监管动态
调研与思考
金融文苑
支农支小
清廉金融文化
文明服务
服务工作动态
感动故事
光荣榜
投诉与建议
自律维权
内控合规
消保之窗
行业自律
行业维权
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动态
资格认证考试
党史学习教育
影像展播
影像展播
微信公众号
手机端网站
ipv6 ready
陕西省银行业协会 © 2004-2020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1008802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解放路159号    电话:029-89627396
协会企业邮箱登陆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