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安革命老区黄龙县屈家塬村,张玉龙、杨书军等4位庄稼汉从农行黄龙县支行拿到40万元的“专项”贷款,急匆匆地赶回家,他们收拾东西,磨刀霍霍,准备闹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农业发展遇“瓶颈” 黄龙县位于陕西黄土高原与渭北旱塬的过渡地带,沟壑纵横,土壤肥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祖先活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如今的黄龙县,全县5万人,农业人口占64%。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多年来,当地形成和发展了玉米、核桃、花椒等七大特色产业,其中玉米种植面积达13.5万亩,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近年来,黄龙县农业生产遇到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出现玉米产能过剩、价格持续走低的突出问题,农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伤害,生产积极性随之降低。 “2012年,玉米一公斤能卖两块二毛钱!”47岁的张玉龙回想5年前的市场行情,仍是一脸的幸福。“这才过了几年,谁知道净跌了一块钱!”张玉龙家种了20亩玉米,2016年玉米销售收入才2万元,比四年前少收入近2万元。对于依靠庄稼生活的屈家塬村农民来说,这减少的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价钱这么低,玉米谁还种啊。”和张玉龙同村的农民杨书军更显无奈,他家种了46亩玉米,去年才卖了5万元。“要是能卖上当年2.2元的价,一年少说也能收入9万元。” 张玉龙、杨书军的遭遇也是困扰黄龙县大多数农民生产经营的现实问题。
农民要革玉米的“命” 为解决农民群众玉米种植遇到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同时让耕地得到适度休整,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黄龙县委、县政府根据群众要求和生产实际,把玉米去产能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研究出台了《黄龙县去产能调结构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全面去玉米产能”的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思路,计划2年时间去除全县10.5万亩玉米产能。 但是缺少资金成为制约玉米种植大户“去产能,促转型”的“拦路虎”。农行黄龙县支行因地制宜,创新发放“玉米去产能”贷款。该贷款采取保证、抵押等多种方式给予农户最高10万元的授信。一次授信可循环使用三年,第一次放款后农户可在农行网上银行、支付通、网点自助机具等多种电子渠道进行自助还款、借款,随用随借随还,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同时对诚信守约客户,还采取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担保放宽等激励政策支持。 目前,首批40万元贷款已经发放到位。农户黄龙县支行负责人表示,今年计划投放百万元贷款,以解决农民产业调整面临的资金难题。 近年来,农行陕西分行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努力提高“三农”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加快改革和创新步伐,产品体系日趋完善。先后创新推出金穗“陕茶贷”“猕猴桃贷”等特色“三农”产品,发放农民安家贷13.7亿元,发放农户“两权”抵押贷款667万元。创新推广“政府增信”机制,发挥协同支农作用,与省农业厅签署合作协议联手支持职业农民,全辖已准入县域政府增信项目30个,可担保贷款额度超过32亿元。大力推广“互联网+”服务“三农”模式,上线“e农管家”商户2552户,交易量2.38亿元。在“跨行助农取款”营销活动中,农行2297个服务点交易量等指标位居全省涉农金融机构前列。
农行陕西省分行:吴建轩 韩鑫 (编发:王金飞 审稿:张西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