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风,我想起了几件寻常事——听父母说的、我所经历的——看似寻常,却影响至深,浸润我的言行。
为人应以孝为先。“孝,乐其心,不违其志。”孝敬之道,是小时候父母经常给我们上的政治课,也是我家的传承。在我看来,母亲不曾读过书,就是普通家庭妇女,但是,在她身上体现出来的境界却是大孝大德。
母亲一生辛劳,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累。由于爷爷去世早,奶奶年事已高,而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很少能回家,母亲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地里劳动家里家务全靠她,每天除了要参加队上生产劳动,还要料理一家人的生活起居。积劳成疾,没等过上多少好日子,51岁时就患病离开了我们。但她的那种做人品质让人永远怀念。
母亲一直教育我们说,孝敬老人是做人的首要,也是做人的第一考验,连这个都做不到还能做什么?在平日家庭生活里,第一碗饭永远是先给奶奶,然后是我们儿女,最后才是自己的。有的时候做好的饭分的不够时她就少吃一点,没有的时候她就不吃了——这在生活物资匮乏的六十年代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村里来了下乡干部派到家里吃饭,家里的面粉所剩无几,母亲用仅有的面粉做了面条,紧着客人吃完,剩余的全部端给奶奶,几个孩子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那时,家里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可能吃上一顿饺子。有一次,大概是正月十二那一天,全家包饺子吃,难得吃一次,母亲仍是这样,把饺子分给奶奶和我们吃,完全没有给自己留。饭后还对我说,奶奶年纪大了,过去受了很多苦,应该让老人家多吃一点,我们以后享受的日子很多。奶奶常常对村里人夸耀自己的好儿媳,说自己受了一辈子苦,有好儿媳,有好报了。
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孝敬二字牢牢刻在儿女的心中。母亲生病后,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倾尽所有,带着母亲多方治疗。母亲去世后,在儿媳爱珍的主导下,给父亲找了个老伴,二老相扶相伴,幸福快乐。父亲常常对人说,“我的命真好,我就像帝王的命”。2014年初父亲去世后,我们依然对继母孝敬有加。继母常常与邻里说,“我赶上好人家了,老伴的儿子对待我比我亲儿子还好呢,我享福了”。
父母为人善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境遇下,他们都坚守和展现善良的品格,是儿女的做人标杆和学习榜样。
七十年代初,我上初中,哥哥已经回乡参加劳动,父亲是生产大队负责人。村上每年都有招工推荐指标。按条件论哥哥也在招工条件范围内,父亲总是说先让更需要的人走吧。为这事有一次舅舅来到家里质问及哥哥的事情,爸爸用很严肃的态度说,“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困难家庭排忧解难是我的工作职责,自家的人以后还有机会,你们就放心吧”。这个机会终究成为了哥哥人生的遗憾。父亲的善良淳厚、诚直秉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母亲也是这样。六十年代农村农民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农村要饭乞讨的人增多,因为大家生活都很困难,“伸出援手”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事。有一年腊月,我们家正在吃早饭,两个小孩上门要饭吃,大冬天的孩子冻坏了,母亲一边让我赶快把孩子领回家来,一边张罗着让两个孩子一起吃饭。饭后两个孩子非常懂事,非要跪下磕头感恩,被母亲阻止了。这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父母的影响下,善待别人,成为我们家的准则。我在单位工作小有所成,在单位管理工作过程中,尊重单位每一个人,并倡导大家要尊重单位的勤杂人员和单位以外的街道上的保洁员,家里的保姆护工,以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对待他们要比对待常人更加客气礼貌。有一次,我带领小孩在街上看到保洁员,不懂事的小孩说了一句不知道在哪里学到的不礼貌的话,我就严厉的批评了孩子,让他永远记住要尊重他人。孩子小时,我家也请了保姆,我和妻子都是像家人一样对待保姆。保姆回家后对父母说,我遇上了可好的一家人,不但对我好,还让我学习了缝纫技术。
父亲生活节俭,省吃俭用,在当年工作时,他每月只有几十块钱工资,就是这样,他也要拿出一部分资助姑姑上学,直至师范毕业。我和妻子也是视济困为己任,用有限的工资收入,去帮助有困难的兄弟姊妹亲戚朋友,让他们都能过上好日子。弟妹感激的说,“二嫂像母亲一样的关心照顾我们,我们终生不会忘记”。这是传承父辈的善行美德,也是教诲后代继承先辈的品行。
父母还非常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父亲读过几年私塾,母亲是白识字,母亲父亲对读书的必要性体会至深,尤其是母亲跟随父亲到城里生活了几年后,得到的启发与想法就是要让孩子多读书多学习,不要让孩子再遭她们这样的苦罪。所以,不管家庭条件咋样,生活有多少艰难,一定要供孩子上学,让孩子接受充分的文化教育。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给我辅导学习,每天晚上教我学文化学算盘。六十年代后期遇上文革运动,学校教学秩序无常,孩子校外玩的,无辜逃学的时有发生,父母却让一般人都不理解的管着孩子,要我们坚持学习。他们说,时机不等人,学习不能耽误,坚持学习这是责任,不光是为了你自己,也是为了这个家。在父母的严加管教下,我打算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加减乘除运算熟练掌握。这为我后来专业选择和专业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正是由于父母对我的严格管教,才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在1977年的国家招生统考中榜上提名,并选择了与算盘有关的银行专业。至今想起来,心里一直都在感谢我的父母给与我的教育和帮助。毕业分配工作后,在农行系统,我成为了农行系统年轻的经济师,成为了陕西省跨世纪中青年干部培养对象,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县支行行长。人生实践得到一个启示,学习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通过不断学习,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父母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家里兄弟姊妹八个都上学读书,抓住学习机会,多读书多学习,以学习丰富知识,以学习提升能力,以学习改变命运。
父母的为人处事、一言一行,让我永远为之骄傲。这凝聚成我们的家风,将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父母是我们最崇敬的人!
(作者:郝勤奎)
【编辑:张波 史雅蕊;审核:白来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