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银行业清廉金融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和专题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
金融作为现代社会最基本、最活跃的经济要素,它既是资源配置的对象,又是配置社会其他资源的方式和手段,是联结国民经济各方的纽带。金融业因此就具有天然的垄断性,随之而生的金融腐败,本质源于其稀缺性资源---货币资金的垄断性配置。同时“经济人”的特性,也使金融业存在着无数利益驱动,给金融从业者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诱惑。 由于以上行业特性,金融系统腐败往往有涉案范围广、金额巨大、专业性、隐蔽性强等特点,而且其风险外溢效应严重也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系统腐败案件往往与市场风险、政治风险交织在一起,提高市场交易成本、扭曲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也极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威胁行业安全。因此,如何构建清廉金融文化,还风清气正金融生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腐利剑在出鞘,清风正气满乾坤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提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构建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作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重要内容。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全面深化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的要求,以“三不”一体理念、思路和方法推进反腐败斗争。
梳理上表1、 表2不难发现,截至8月27日,今年我国金融领域落马的干部已超20位,名单涉及银行、资管、投融资、银保监管等多个部门的重要领域、关键岗位,既有胡怀邦、孙德顺等中管干部,也有郭继庄、张翎等中央一级金融单位干部、省管干部,不仅不惜代价查处赖小民、桑自国等金融风险‘大鳄’,也坚决惩处薛纪宁、贾奇珍等行业监管‘内鬼’,覆盖金融领域方方面面,说明近年来我国金融反腐败力度加强、向纵深推进,一个个落马官员、一笔笔追逃赃款正是我国重拳整治金融腐败的重要缩影。
全领域高擎监督“探照灯”,强化“不敢腐”的震慑 构建清廉金融文化生态,必须坚持零容忍的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打击腐败的力度丝毫不能减弱,高擎监督的“探照灯”,强化“不敢腐”的震慑。 用雷霆手段“敲虎震山”,才能以儆效尤、强化不敢。数据显示,仅2020年上半年银保监会系统就受理检举控告600件,处置问题线索515件,立案52件,结案28件,处理491人次。强化纪委监委专责监督,建监察“铁军”,保证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纪检监察审查调查力度加大,高举监督的“探照灯”高压坚决查处腐败典型案件,才能狠狠打击腐败分子嚣张气焰,迅速形成金融领域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切实发挥反腐斗阵的前哨作用。 紧盯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金融系统资本聚集、具有行业优势,易成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资源置换的重灾区,关键部门的重要岗位更是对资源、资金拥有着处置决定权,不正确履职更是会滋生腐败问题。只有加强行业自律、外部监管、派驻纪检监察组和地方纪委监委协作,把住关键节点,重点监督,才能避免金融市场因腐败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正因为金融领域的行业特殊性,牵一发易动全身,任何不良的市场反应和舆情变化随时可能产生挤兑等金融“黑天鹅”事件,引发金融风险,一些金融“大鳄”才会像瓷器店里的“硕鼠”一样自认为有关部门会“投鼠忌器”所以胆大妄为,低估了党中央统筹防范风险与高压反腐的决心与能力。因此金融系统查办案件,必须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苍蝇”“老虎”一起打,坚持不懈追逃追赃,同时也必须要树立底线思维,强化大局意识和风险意识,通过有效的风险防控,有力粉碎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有效化解腐败背后的风险问题。
全过程念好权力“紧箍咒”,扎紧“不能腐”的笼子 构建清廉金融文化生态,必须从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念好权力的“紧箍咒”,从客观层面扎紧金融从业人员“不能腐”的笼子。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了减少甚至杜绝权利的“任性撒欢”防止权利的失控,就必须时刻高筑“带电高压线”。当前社会发展迅速,金融业也已迈入智能金融的4.0时代,与金融领域创新层出不穷、发展迅速相对应的,却是金融业的专业监管缺始终处于后置地步,相对滞后的监管制度也给了当前金融业腐败“可乘之机”。制度是一种硬约束,只有根本上探究腐败发生源头、寻找制度漏洞及监管薄弱点、减少权力寻租的腐败空间,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的部门和项目,推动审批监管、金融信贷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深化改革,破立并举,才能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用政务责任和巡视监督制度进一步扎牢“不能腐”的笼子。金融机构应制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履行“一岗双责”责任清单,全面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加强对信贷审批、股权与关联交易、资金套利、操纵股价等重点领域廉洁风险防控,切实种好“责任田”,同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进纪律监督、派驻监督、审计监督等各项监督职能功用,解决金融企业内部监督虚化倾向,强巡查监督促进强监管,最大程度发挥监督的整体效能。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构建清廉金融文化环境,必须推动金融业的用权公开,完善金融领域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及监管的公开制度,建立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金融行业应充分利用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升级形成金融领域机构、平台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化,将披露信息标准化,减少因内幕消息寻租的可能,让权力“晒”在阳光下。
全方位构筑反腐“防火墙”,增强“不想腐”的堤坝
构建清廉金融文化生态,要从夯实党员理想信念之基入手,筑反腐“防火墙”,使广大党员干部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中锻造拒腐防变的气节风骨,增强“不想腐”的堤坝,进一步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 回看一个个被查干部的金融腐败案例,无一不是先背离了理想信念,出现了思想滑坡,进而无视政治纪律出现违法犯罪。国家蛀虫往往是逐渐腐化的过程,“针尖打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小贪收不住,终会成大贪。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坚守理想信念,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心存敬畏,秉公用权、廉洁自律,做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优化自身政治生态。 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要注重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金融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做到一人“不想腐”全家“不想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自家小事,家风不正,为官难清。从近年来查出的金融腐败案件中,可以发现夫妻贪污、子女受贿、亲属利用在职官员经商牟利、为非作歹的“家庭腐败”现象频现,究其原因还是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未对亲属进行管教约束、无视甚至纵容亲属背后敛财,终酿成恶果。金融领导干部应通过言传身教、自觉带头培养良好家风,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顶住“耳边风”,防止出现“贪内助”“纨绔子”。 构建清廉金融文化生态,还要加强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廉政警示教育。各级机构应做到在深入查处、剖析各项反腐案件的同时,做实同级、同类干部反腐警示教育,坚持“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及时梳理典型案、新发案,从探究腐败源头到列明惩处措施,开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的警示教育,对照教训、自查自纠,激发金融从业人员的内心涟漪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举一反三、引为镜鉴。
环环相扣、激浊扬清沁心脾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个环节相互融合、环环相扣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敢腐”是前提,用纪律、法治、威慑,解决腐败成本问题,“不能腐”是关键,以制度、监督、约束,解决腐败机会问题,“不想腐”是根本,建认知、觉悟、文化,解决腐败动机问题。“不敢”“不能”“不想”三者一体推进、同向发力,使广大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贯通运用于金融反腐、统筹联动构建清廉金融,其意自现。
新形势下清廉金融文化的构建势在必行,只有将金融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将清廉金融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坚持“三不”一体推进,不断深化标本兼治,才能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国民经济“大动脉”,还金融业海晏河清! (供稿:渤海银行西安分行党委书记 行长 晏学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