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康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考察,作出了“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的重要指示。安康市始终将富硒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坚持久久为功,围绕生态富硒高效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康分局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为引领,引导安康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对安康富硒茶产业金融资源倾斜,持续提升金融供给质效,为推动富硒茶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一、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产业种植规模稳中有增。安康市富硒资源丰富,全市中高硒土壤占全市总面积的81.87%,是国内罕见的天然富硒地,安康在抓住“先天优势”的同时,更注重“后天发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富硒茶产业。截至2022年末,全市茶园面积达111万亩,茶叶产量5.2万吨,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
(二)富硒茶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安康富硒茶”依托优良的生态条件、资源禀赋,不断优化茶叶生产区域布局,形成了以紫阳、平利、汉滨等优势产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岚皋、白河、汉阴等县(市、区)的茶产业发展格局,其中,紫阳县、平利县多次蝉联全国茶业百强县。全市建设茶叶类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4个、市级330个,拥有茶叶生产企业总数达421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3家、市级规模统计企业92家、SCI认证企业179家。目前,全市共有9个县(市、区)78个镇办发展茶产业,覆盖315个村,带动20.1万茶农人均增收2000余元,实现了一片叶子撬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三)富硒茶品牌市场日趋完善。安康立足区域实际,积极改进传统工艺,提升产品形态,培育了“紫阳毛尖”“陕茶一号”“平利仙毫””等高端绿茶品牌,并打造了“安康富硒茶”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安康富硒茶”入选全省《中国农产品品牌目录》,连续三年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20强,并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目录》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3.8亿元。目前,全市共有186家企业授权使用“安康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四)富硒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安康富硒茶产业在抓好春茶生产基础上,加强新产品开发,逐步提升夏秋茶综合利用率,提高茶叶亩产和效益,发展至今,已先后推出金桔茶、“莎琳假日”系列风味茶、金花茯茶和富硒茯茶粉等新产品,全市茶产品品类日趋丰富、结构不断优化、附加值持续提升,初步形成了绿茶为主,红茶、白茶、黑茶、发酵茶多点开花,茶饮料、茶食品、茶化妆品等产销两旺的发展格局。
二、金融支持安康富硒茶产业工作成效
(一)制度健全组织有力保障茶业振兴,引领释放产业新活力。一是党建引领提质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康分局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涉农银行机构以“党建引领+双基联动”模式,将基层党组织和基层金融便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整村授信基础上,对茶农茶企集中签约发放贷款。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农商银行创建“双基联动”工作站1832个,创建37个信用镇、568个信用村,让农村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地走进茶园、走入农户。二是专项工作有牵头。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康分局要求辖内银行机构建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内部协调机制,明确工作牵头部门和各部门职责分工及协作要求。目前,全市主要涉农银行机构均已成立乡村振兴内设部门,牵头负责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部分产茶重点县(市、区)银行机构成立了茶叶产业精准营销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分片包干制度,有力夯实了茶叶等支柱产业金融支持的工作责任。三是机制建设促落实。为更好推进富硒产业发展,原安康银保监分局联合市富硒办、市金融办等部门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富硒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督促辖内金融机构狠抓落实,充分发挥金融力量支持安康富硒产业链发展。部分银行机构针对富硒茶产业细化工作措施、加大推动力度,如安康农商银行制定《关于支持富硒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加大对茶叶产业全链条金融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质效;部分农商银行制定了《“富硒茶业贷”贷款管理实施细则》,对从事茶叶育苗、种植、加工及销售的小微企业均可以申请“茶企贷”,通过分级受理、独立核定的方法将整个茶产业链串起来。
(二)金融活水润泽万亩茶园,加速培育一片茶叶成一方产业。一是信贷投放精准有力,茶山变金山。督促银行机构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单列同口径涉农和普惠型涉农贷款信贷计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开发适合农村地区发展特点的贷款专项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加大对安康富硒茶产业等特色产业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全市银行业支持茶叶产业链贷款11438户16.13亿元,当年累计投放8.32亿元,同比增长1.86亿元、增速28.85%。二是重点产茶县域金融支持加强,一强带百强。紫阳县、平利县作为全国茶业百强县,按照《协同支持平利县建设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紫阳富硒茶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文件,重点倾斜资源、创新金融服务,打造金融服务产茶重点县域示范区,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平利农商行建立“行长+链长”结对子机制,提升服务对接率;紫阳农商行实现县域涉茶主体全对接,“链”上末端客户授信签约全覆盖。三是“两权”抵押贷款稳步推广,资源变财富。积极探索推出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为有效担保物的抵押贷款,截至目前,全市银行机构累积投放“两权”抵押贷款15.77亿元,带动建成茶产业标准化基地23.8万亩,发展加工企业49家,实现产值26.98亿元,盘活茶山“沉睡资源”,变“资源”为“资产”,推动茶农增收致富。四是特色保险助力茶产业发展,保险强保障。有效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功能,支持全市茶叶产业稳健发展和茶农稳产增效,目前,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已纳入省级财政补贴品种范围,全市保险机构共承保茶叶气象指数保险18.9万亩,提供风险保障48760万元,2023年度已完成赔付988.86万元,有效化解茶农生产面临的灾害风险,牢牢撑起茶农收益“保护伞”。
(三)茶企专属金融服务量身定做,持续提高产品适用性实用性。一是设立专项服务点,打造金融服务“直通车”。各农商银行在营业部下设小微贷款营销中心和小微企业首贷金融服务中心,并设立茶叶产业链贷款专营机构,选强配优企业贷款营销管理人员,配置专项信贷资源,开辟绿色服务通道,为茶叶产业链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二是主动靠前服务,下好营销“先手棋”。银行机构围绕茶叶产业链核心茶企、上下游茶商、规模化茶农等主体,制定《茶产业链精准营销名单》,并全面落实茶叶产业链“行长+链长”营销工作机制,主动对接融资需求服务,夯实营销责任,持续做好配套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三是深化茶叶产业链企业金融顾问制,充当政策“扩音器”。部分银行机构加强对客户经理业务技能培训,培育茶叶金融服务团队,通过开展结对子、固定式、常态化帮扶,每季度深入企业一次,现场帮助企业规范财务制度、推介金融产品、解读金融政策,并为茶企提供结算、融资等系统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四是持续创新茶叶产业链信贷产品,定做产品“量身衣”。银行机构围绕茶农茶商茶企融资需求、盯紧茶叶种、管、加、产、供、销各个环节,针对融资难题精准匹配信贷产品,创新推出“富硒茶叶贷”、“茶商贷”、“惠农e贷”等专属产品,探索“应收账款质押”、“两权”抵押等多种担保方式,强化融资支持保障;推广“小微快贷”“乡村微贷”“续捷e贷”等线上产品,提高服务便利度,为茶叶产业全链条提供金融支持。
(四)金融纽带连接政银企,逐步扩大茶企对外合作“朋友圈”。一是各方协作强动能,搭建银企合作“连心桥”。银行机构通过组织或参与银企座谈会,广泛邀请茶叶产业链企业客户参加,通过开展法人客户现场集中授信、信贷产品推介会等形式,打破政银企信息不对称壁垒,不断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融资对接效率,促进茶产业链小微企业客户增户扩面。旬阳泰隆村镇银行通过网上平台积极链接相关企业,互相推送需求供给信息、企业招工用工信息,将企业产品上网销售,帮助茶企扩大销路。二是分险增信添活力,激活金融支持“动力源”。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对接沟通和协同协作,通过引入银政合作、银担合作、银保合作等模式,健全风险分担机制,促进金融资源投入。农行紫阳县支行、建行紫阳县支行争取县财政设立涉茶贷款风险补偿金,运用财政资金撬动信贷“杠杆”;紫阳农商行联合紫阳县人社局发放贴息流动资金周转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产业衔接提效率,优化茶产融合“生态链”。引导当地农商银行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建设契机,推动将茶叶产业发展与生态康养、旅游观光结合起来,根据需求加大对创业致富、改善居住、办农家乐的信贷支持力度,强化产业融合,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当地旅游业、养殖业、桑蚕业、农产品加工业都得到了良性发展,“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进一步加强。
三、存在困难及问题
(一)茶产业发展实力不足制约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知名品牌少小散,辖内有实力的规模龙头企业少且带动能力不强,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大部分茶企创新研发滞后、抗风险能力差、生命周期较短、贷款风险较大。二是辖内部分茶叶产业链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透明度差,茶叶产业链农户信用基础数据较为匮乏,银行机构难以通过掌握企业经营实际情况进行授信。
(二)银行信贷产品与茶业发展不够匹配。一是期限不匹配。茶产业受自然环境、市场价格、国家政策等影响较大,且农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周转慢、信贷资金使用时间较长,多为三年为主,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大部分仅一年,且安康茶企多以生产春茶为主,资金需求集中,呈现时间急、资金量大的特点,银行信贷难以有效满足全部茶企需求,往往只能“挑大弃小”、重企业轻农户。二是“两权”抵押工作扩面难。由于茶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开发的深度、年限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茶山估价困难;农户的茶园多为自留地或自留山,采取非承包的形式,不符合担保抵押条件,且土地流转经营权无专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两权”抵押工作推广进度缓慢。三是信贷产品多而不精。目前银行针对茶产业链推出众多特色性产品,但仍存在期限短、额度低、信用贷款产品占比低问题,难以有效满足茶产业链金融需求。
(三)保险支持茶业持续发展面临难题。一是逆向选择问题严重。由于茶农与保险公司存在信息不对称,部分茶农在投保时,凭经验只对海拔高、易受灾的区域进行投保,导致赔案多发、赔付率高,影响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财政补贴比例较低。针对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现有茶农自缴保费比例(省级补贴45%,市级补贴10%,县区补贴5%,农户自缴40%),农户自缴比例偏高,导致农户投保积极性不高。三是覆盖面不广。目前安康茶园面积达111万亩,全市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投保指标仅18.9万亩,投保指标仅占种植面积的17.03%,政府补贴计划规模与茶叶种植规模不匹配。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统筹资源、优化举措完善配套,当好“店小二”。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实际完善制定巩固提升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大对富硒茶产业的投入力度,每年落实一定数量的财政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进行品牌打造、种植园区建设及生产技术改造提升,推动富硒茶产业创新发展。二是构建良好信用环境。政府部门要健全完善信用体系管理体制和机制,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建立银企信息双向发布机制。主动掌握企业发展情况,了解企业融资需求,及时把有潜力、有信誉的企业推介给银行,提升银行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推进农村生产要素确权、登记与流转。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等确权颁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为各类农村生产要素提供确权登记、流转交易、融资担保等服务,促进主要生产要素能够进场流转交易,建立健全规范的流转交易制度、产权交易规则和内部监督工作机制,扶持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为金融支持打通堵点、消除瓶颈。四是健全风险缓释机制。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提高财政补贴比例,缓解农户自缴费用压力;整合各类企业财政奖补资金,建立支持茶企融资的专项资金池,对支持茶叶产业链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实施风险补偿、财政贴息、财税奖励等,通过金融机构让利于企,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以“四两”拨“千金”。
(二)茶叶企业奋勇开拓、练好内功做强实力,铸造“聚宝盆”。一是建基地,走规模生产、集约经营之路。茶企间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享行业间的市场信息,节约企业的投入费用。将分散种植的茶农组织起来与实力较强的茶企签订合同,运用控股、参股等方式,将茶叶加工、销售企业与茶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统一、科学的种植管理 ,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优势,逐步形成“外接市场、内连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 二是抓质量,走研发兴茶、以质取胜之路。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实现茶叶的深度加工、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紧贴市场适时推出多种以茶叶为原料的系列产品,增强茶叶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行业综合经济效益。三是创品牌,走靠品牌闯市场、向品牌要效益之路。企业大力推广和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摒弃小作坊式管理方式,走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增强品牌意识和规范化发展意识;全方位拓展安康富硒茶叶国际国内市场,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活动,加大市场协调和拓展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金融机构担当作为、全力支持深化服务,播洒“及时雨”。一是强支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银行机构转变经营观念,实施全产业链贷款营销,充分挖掘茶叶企业自身资源,不断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探索茶叶基地抵押、大额交易订单质押等金融产品,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购进存货抵押贷款、联保贷款等模式,加大对茶叶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为富硒茶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与融资保障。二是优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因企施策、一企一策,利用机构优势和业务优势,为茶叶产业链上企业客群及时提供账户开立、资金结算、增信融资、代收代付、电子银行等金融服务;丰富金融服务场景,利用银行app、微信公众号等搭建茶叶农产品销售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好质量关口,帮助富硒茶产业企业拓展销售市场;优化贷款办理流程,设立企贷、首贷中心,建立专营信贷网点,为春茶生产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三是扩渠道,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强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协作,不断创新业务合作,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茶叶产业客群的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作用。积极争取和开展风险共担的政银担业务、多方参与的政府采购贷业务,如“创业担保贴息贷款”、“政采贷”等;与省农担公司大力推广“乡村V贷”、“三秦农担贷”,与再担及其体系成员大力推广“限率代偿”、“三秦融担贷”,进一步破解茶企茶商茶农担保难问题;针对茶叶生产季节性强、时间短、周转快等特点,制定多样化的融资和金融服务方案,综合运用循环贷款、无还本续贷等便利灵活的贷款和还款方式,缓解茶企资金周转压力。
(供稿: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康监管分局敖金红胡婧雯 姚亮)
【编辑:高春茹史雅蕊;审核:白来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