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西安市脱贫攻坚的关键年,今年以来,工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严格按照中央省市要求,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营业部重点工作进行安排,切实抓紧抓好,真正体现了作为国有大行的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 为更好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该部成立了由营业部总经理担任组长的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涵盖了信贷管理部、办公室、公司部、个金部、等多个业务及管理部门,对金融扶贫工作进行统筹指挥。同时,该部也发挥区县基层网点优势,积极承担所在区县扶贫工作任务,多点开花,有力支持了西安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周至支行 多措并举稳步推进
周至县板房子镇新红村,位于秦岭深山区,距离县城70多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522人,该村贫困户多为小学和半文盲文化水平,大多患病失去劳动能力人,“靠天吃饭”较为严重,该村也成为周至县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工行周至支行作为对口帮扶单位,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通过捐款、捐物、送温暖活动以及实施产业帮扶等精准帮扶脱贫实际行动,赢得了镇村干部群众高度赞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按照县委县政府脱贫工作安排,周至支行深入新红村对帮扶的贫困户进行走访,了解贫困户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精准脱贫帮扶。临近冬天,针对贫困户缺衣少物现状,迅速安排组织员工为该村捐衣物三批近500余件,解决过冬问题,并向全体员工发出献爱心倡议,在行员工共捐款3,750元。春节前、中秋节,支行领导亲自带队,向帮扶的贫困户送去米面油等物品,送去工商银行关怀、慰问和祝福。按照扶贫工作重点在“扶志”、“扶智”,变“输血型”为“生血型”,由“温饱型”向“发展型”的指导精神,周至支行对每户的脱贫方案进行量身订做,结合山区实际可实施山区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对6个贫困户开展中蜂养殖、山茱萸、核桃、中药材和养牛产业扶贫进行摸底调查,并会同镇政府将第一批产业帮扶项目落实到位。为了实施产业扶贫,带动板房子镇村民发展山村旅游,实现“五个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周至支行投入扶贫资金9万元,落实“厕所革命”精神,在人群集中的两顷地沿街,为该村建立公共厕所一座,安装太阳路灯12根,为村民发展农家乐创造有利条件;在108国道旁建立大型广告牌,介绍该村美丽景色,引导游客进山参观千年红豆杉古树,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周至支行扶贫工作不走过场、不走形式,脚踏实地为贫困村、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践行国家扶贫工作大政方针,用实际行动落实十九大精神,体现了工商银行良好的企业形象,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临潼支行 “一人一户”结对帮扶
按照临潼区委区政府指示、区扶贫办安排,临潼支行扶贫对象为行者乡西沟村4户村民。支行接到关于脱贫帮扶工作的通知后,班子即召开扶贫专题会议,研究落实支行脱贫帮扶工作,成立以总支书记冯晓升为组长,任剑平纪检员为副组长,综合管理部三名同志为成员的临潼支行扶贫工作小组,明确了领导干部、党员与4户贫困户分别结为帮扶对子,并明确帮扶援助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务求实效。 为取得脱贫帮扶一手资料,支行帮扶小组先后多次深入街办村组,走进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家庭情况,按照扶贫工作要求,为4户贫困户分别建立了规范标准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对3户贫困户经与街办、村委会协商后,对一户长期卧床住院贫困户实行医疗脱贫,支行每月帮扶300元;对正在上初中的贫困户小张实行教育扶贫,支行每月资助300元;对一长期在外打工但生活困难的贫困户,实行就业技能帮扶,每月帮扶300元。以上三人从2017年7月开始帮扶至2018年底,共计18个月,需提供帮扶资金近2万元。有一户贫困户居住在临时搭起的简易石棉瓦小屋内,四面透风,冬冷夏热,按照扶贫政策和区扶贫办要求,须实施危房改造,由区住建局、行者街办、工行共同出资建房,其中工行出资18000元.该户危房改造后房屋结构为2间平房,面积约25平方,目前房屋主体已快完工。后期修砌院墙、安装院门等由帮扶单位临潼支行再投入8000元。此外,该支行对结对子的4户贫困户拟分别实施果木栽植、家畜养殖等帮扶项目,计划再投入8000元。
蓝田支行 慰问常态化走访制度化 今年以来,该支行领导先后10余次前往结对帮扶的普化镇贺坡村,同村干部和住村工作组一起研究该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实际走访了8户村民家庭,了解贫困户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家庭的经济来源,商讨能够开展的经营项目。经过多次的实际调研和讨论,该支行为贫困户制定了“每户一策”的精准帮扶贫模式,根据每户实际,开展蔬菜种植、养羊等项目,找准精准扶贫的方向。 为解决贫困户生活困难,支行多次协调联系,根据国家的扶贫政策并积极协调县上有关部门,解决好了贫困户的低保问题。针对该村的部分道路需要硬化的实际,该支行积极协调县发改委,申请道路硬化项目的支持,改善该村的发展环境,提升村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该支行在春节和中秋节都选购礼物,由行领导牵头走访重点贫困户,送去工商银行的温暖。一年来支行累计为扶贫重点村贺坡村捐赠物款2万余万,改善了全村的安全工作和村的文化娱乐设施,促进了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对帮扶对象重大节假日慰问的常态化、每月走访扶贫村制度化。
(责编:张西西 编发:王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