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天下之大业也,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数亿农民的梦想构筑。 为了全面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指示精神,农行陕西省分行立足三秦大地,把用情、用心、用力作为全行15000名员工服务三农的一贯原则,把继承弘扬延安精神作为做好新时期金融服务工作的传家宝,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把“四位一体”服务三农融入工作实践,投放涉农贷款数百亿元,发放惠农卡620万张,布设电子机具3.2万个,服务乡镇覆盖率达100%,农村金融环境进一步改善,得到省委、省政府、监管机构和广大农民群众好评。近日,笔者走访该行部分基层机构,管中窥豹地了解其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情况。
高原腹地党旗红
延川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是第一支红军队伍的诞生地、红军长征陕北会师的第一站,也是国家确定的“十二五”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其他革命老区类似,延川县农村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 近年来,农行延川县支行发扬新时期延安精神和农行责任担当精神,以“银村共建”为载体,抓党建促经营,支持当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为农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被延川县人民政府授予创佳评差最佳单位,还荣获延安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第二届全国农行文明单位”、企业文化基层践行“五十佳班组”等称号。 为打造农村金融服务样板,农行延川县支行积极将农业银行系统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三农”优势,广泛开展“银村共建”活动,与特色产业村、文化资源村结成党建共建村,帮助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是当年知青插队工作的地方,如今是延安市重点新型社区,当地群众对金融服务脱贫致富有更高的期盼。 延川县沟壑纵横,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基础金融服务条件差,农民群众“取钱难”和“结算难”的问题突出。结成党建共建村后,农行及时制定了《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新农村金融服务方案》,加大资源投入,全力打造服务新农村的新样板。2012年在村上设立了“金穗惠农通”助农取款服务点,建立服务“三农”工作站,聘任大学生村官兼任代理金融服务人员。2013年在文安驿镇建立第一家农村营业网点,在梁家河村安装存取款一体机,为本村及周边300多户农民和100多老人提供良好金融服务。截至2017年6月末,共建立“惠农通”助农取款服务点279个,覆盖100%的乡镇和行政村,助农取款累计交易54861笔,实现交易金额7971万元,居同业首位。 延川支行在梁家河村党支部建立了“惠农书屋”,配置了2台上网电脑,使村党支部成了群众学习新知识和获取致富信息的良好平台。农行还聘请农业科技专家、教授为农民传授科技种植技术,帮助农民与科技院校联合开展新技术推广,推进“试验田”,组织农民外出参观示范园区、现代产业园区、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惠农强农的金融政策宣传到了千家万户。为进一步缩短服务“三农”的距离,延川县支行在文安驿镇成立了三农客户服务中心,抽调6名经验丰富的客户经理、配备三农服务专车2辆、给予专项费用,组成两个小组,走乡串户,给当地农民提供上门服务。 2013年7月份,延安发生百年不遇的持续强降雨,延川县成为重灾区,受灾群众13.2万人,占全县人口近70%,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以上。在灾害面前,农行延川支行克服各种困难,不仅开辟抗灾救灾“绿色通道”,还坚持所有网点正常营业,确保满足受灾群众现金需求和救灾资金汇划畅通,稳定了灾区金融秩序。同时,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与抗灾自救,利用设在梁家河村的银村党建共建点,安置38名因窑洞垮塌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向受灾群众捐款捐物。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启动,第一时间安排人员深入灾区调查灾情和灾后重建的金融需求,及时发放农户小额贷款480多万元,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按规定执行相应的费用减免、利率优惠和贴息政策,帮助受灾企业和农户度过难关、走出困境,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农行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危急时刻党员靠得住、党旗扛得硬,得到县委、县政府充分肯定和受灾群众一致好评。 2015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察陕西时回到曾经作为知青插队的梁家河村,看望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了解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后,他深情地说:“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千百工程翘龙头 六月的陕西渭河平原东部,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金黄的麦浪一望无际,翠绿的树木郁郁葱葱,各色的花草竞相开放……这是享有“省垣首辅”“形胜甲于三秦”等美誉的陕西农业大市渭南,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农业基地。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农行渭南分行支始终保持与市委市政府的密切联系,加大与各级农口部门的沟通,及时宣传金融服务政策,共享农业发展信息,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县域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截至2017年5月末,渭南分行辖属10个县域支行各项贷款余额93.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47.8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量的40.9%,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渭南分行以“千百工程”名单客户为核心,重点支持石羊、美邦、中农、安德利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引黄入渭、引汉济渭、污水处理及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累计向陕西石羊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22亿元。在农行长期扶持下,一批国家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崛起,规模不断壮大。 2016年8月,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专程来到渭南市蒲城县农化工业园区,在时任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陪同下,调研一家集农资研发、生产、销售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药生产企业——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 “这个现代化的生产基地,是2007年在农行支持下建成的。谁能想到,起初我们只是一家小型农药加工厂,2002年农行与我们建立信贷关系,至今总共投放贷款近3亿元,办理承兑汇票2亿多元,生产规模位居西北农药制剂行业的首位。”在该公司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其负责人非常感慨地向周慕冰董事长和庄长兴副省长介绍自身发展历程。 在农行支持下,该公司不断进行升级改造生产线,积极研发推出低毒、高效、环保、高附加值的农药产品,其“美邦”、“甲托”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营销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实现年产值近3亿元。被中国农药工业协会评为“2012中国农药制剂30强”,现为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渭南,另一家大型农业企业的成长也见证了农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足迹。 “我们是渭南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一步步走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农业银行的支持和帮助。”陕西石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农业银行有着深厚的感情。 从最初一家生产饲料、加工初级农产品的小厂子,到如今年产菜籽油、大豆油、亚麻籽油等食用油30万吨,以及种猪繁育、肉鸡屠宰、冷链配送、终端销售等综合经营的民营企业,陕西石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由“土鸡”到“凤凰”的嬗变。2016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名列陕西民营企业排名第5位、陕西百强企业第39位。现有50家子(分)公司,销售网络遍布西北五省,业务范围涉及油脂、农牧、金融、地产四大板块。在农行信用等级为AA-级,授信额度4.98亿元,用信余额为3.35亿元。
精准扶贫暖民心 甜美“柿业”农行支持。陕西富平县有2000多年栽植加工柿子的历史。49岁的农民王委员是富平县曹村镇贾坡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有5亩柿树、3亩花椒。2015年6月,农行富平县支行在下乡入户摸底调查中,了解到王委员想贷款扩大柿子种植及柿饼加工。很快,农行采用“农户借款+农户担保”模式,给王委员发放了5万元小额贷款。当年10月份,王委员把5亩鲜柿子加工成柿饼销售,净收入6万多元。次年,王委员家柿树种植面积扩大到7亩,柿饼销售净收入7.8万元。2017年2月,经镇、村两级扶贫部门考核认定,王委员成功摘掉“贫困帽”。 在富平,除了柿饼,农行还支持花椒、琼锅糖、奶山羊等产业发展,创新推出“风险补偿基金+农户”等扶贫模式,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铺平道路。 “县农行信得过我,这下养牛不愁本钱了,咱得抓紧早日脱贫!”拿到农行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陕西澄城县赵庄镇党家庄村村民李国华悬着的心终于落地。李国华由于身体残疾,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是村里因残致贫的困难户。像李国华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年多来,农行澄城县支行已投放精准扶贫贷款1843万元,受惠贫困户达408户。 渭河平原的大荔县韦林镇韦留村是典型的移民村,当地农民三代人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大搬迁,以前很多农民住的是茅草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属于国定贫困村。村民张振锋为了改变落后面貌,从养殖奶牛做起,农行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及时贷款扶持他购买奶牛和饲料。几年下来,他不仅清偿了贷款,还投资15万元建起了占地10亩的现代化养牛场,又花10万元买了一辆运送鲜奶的专用车。养牛致富的老张把原来住的三间瓦房拆了,盖起明亮宽敞的小洋楼。提起这些变化,老张说:“我是一个农民,也没啥大本事,多亏赶上了党的富民惠民好政策,也多亏了农行的支持!” 据统计,2016年,农行大荔县支行整村授信贫困村41个,占到全县贫困村总数的36.6%。当年发放贷款2500万元,支持村民养从事牛、羊养殖和桃子、葡萄等种植,使贫困户先后脱贫致富。如今的韦留村,大型农机、货运车、小轿车比比皆是,全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是2008年的5倍多。 国定贫困县略阳县位于秦岭南麓汉中盆地西部,县城东北方向77公里处,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是观音寺镇的毛垭子村,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203人,占全村人口的近50%。农行略阳县支行定点帮扶该村脱贫,不仅派驻干部担任毛垭子村“第一书记”,还组织支行员工与村里51户贫困户逐户结对帮扶,引导村民把天麻、猪苓、黄精药材种植作为发展产业,采取政府增信机制向贫困户发放贷款69万元,向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发放贷款77万元。农行“第一书记”还利用自己县摄影协会副主席等社会资源,为毛垭子村捐款5000元,捐赠粮油、书包、文具、春联、年画、全家福照片等。 2016年底,毛垭子村“脱贫摘帽”工作在省市县扶贫抽检中得到普遍好评。村里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750元增加到4150元,贫困人口从51户203人减少到1户6人,实现减少贫困人口19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45个百分点,全村已形成天麻、猪苓、黄精等产业规模,群众“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创造美好生活、发展农村产业、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热情高涨。 农行陕西省分行行长王伟向记者表示,该行采取多种措施,稳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搭建了一级抓一级的金融扶贫管理架构,成立了扶贫开发金融部,在支行组建扶贫工作团队,出台了“十三五”期间金融扶贫工作意见,制定了差异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探索形成“农行+龙头企业(项目)+建档立卡户”“农行+政府增信+建档立卡户”等扶贫模式,加强对贫困地区信贷投放总量、普惠金融服务等方面的考核,不断完善金融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截至5月末,扶贫重点县各项贷款较年初增加22.47亿元,增速高于全行 2.16 个百分点。
供稿:农行陕西省分行 吴建轩 刘睿
(责编:王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