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支柱产业、集体经济薄弱、自然环境差、交通不便、劳动力文化素质低……”这些都是工行陕西分行扶贫驻村队员能够想到的,但当驻村队员在延安宝塔区元庄村看到破旧漆黑的窑洞里疾病缠身得不到及时医治的村民时,参与扶贫的所有人眼眶都红了。 从2012年开始,工行陕西分行扶贫工作队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入驻帮扶责任村元庄村以来,扎扎实实地开展“两联一包、驻村联户”工作,使这个村逐渐摆脱了贫困的阴霾,整体迈向小康生活。 而元庄村驻村扶贫只是工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全省,工行陕西分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加大对当地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供给力度,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努力用金融杠杆撬动产业扶贫,为往日贫瘠的土地带来了金融活水。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宝塔区万花山乡元庄村位于延安西南方向的杜甫川,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全村占地面积1030亩,可耕种土地仅有470亩,主要耕地都集中在贫瘠的山坡地带。 据当地人介绍,地里的粮食作物基本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单位产量很低,经济效益也差。多年来,全村半数村民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2011年,村民年人均毛收入还不足1500元,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贫困村。 在元庄村有一条横贯村中的河,村民不管是下地上山干活,还是互相往来和出村,都要趟水过河。一旦下了雨,村民便无法正常出行,村里也完全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甚至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2012年,工行陕西分行“两联一包”驻村工作队一来到元庄村,就将修桥通路作为包点扶贫最紧迫的一项任务,立即投入12万元,在几个月内新建起一座连接两岸的石拱桥,彻底解决了村民长期以来出行的老大难问题。这座便民桥也一下拉近了村民与工作队的距离,村民们说:工行确实是为咱村里办实事来的。 该村的田地多数在山上,因通道狭窄且坎坷不平,较大型农业机具一直无法进入田间地头,村民日常只能步行上山务农,而且每逢大雨过后就路毁严重,直接影响村民生产生活。去年初夏,一场突发的大暴雨形成泥石流严重冲毁多条山道乃至村里的道路,见此情景,工行驻村工作队及时向行里汇报灾情,同时现场察看、走访受灾村户。目前,工行与宝塔区政府共同出资修建的一条适应耕种机械化和运输车辆通行的2公里水泥路即将竣工,由此,元庄村将告别出门难、上山难、运输难的交通困境,村容村貌为之一新,为进一步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村民李亭亭的妻子患上了糖尿病,这对于延安贫困区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打击。屋漏偏逢连阴雨。2017年他的妻子又染上了结核,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里负担更重,日子变得更加拮据。 今年春节前后,李亭亭妻子病情一再加重,几度住院后将李亭亭家从亲戚、朋友和同学处借的15万元资金耗费殆尽,还有5万元医药费没有着落。 急难之时工行工作队走进了家门,面对热忱的询问,婆婆的眼泪就下来了:“娃还那么年轻,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她看病。” 工行扶贫工作队立即行动,当下就为李亭亭家免费提供了4只猪仔、160只鸡苗,助其发展家庭养殖。同时为他家建档立卡,列为重点帮扶贫苦对象,并向行里申请资助,使全家人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李亭亭家的遭遇也牵动着工行领导的心,5月18日,工行陕西省分行行长高志新在元庄村调研时,专程慰问了因病返贫的李亭亭一家,并代表工行及个人共捐助5000元慰问金。 不止李亭亭一家,在元庄村,工行陕西分行为所有贫困户都提供了猪仔、鸡苗,力图以此方式,培源造血,帮助该村通过发展养殖业整体脱贫。 五年间,该行驻村工作队围绕发展规划,落实扶贫措施,累计投入100万元,共为村民购置果树专用化肥60吨,修建便民桥一座,硬化村户道路1500米,为村上恢复水毁耕地70亩,新增治沟造地30亩,建立养殖大棚7个、集雨水窖35个,改造老果园120亩,新栽果苗6500株;同时,资助村民发展养猪350头、养鸡3000只。至2016年末,全村各项总收入实现112万元,人均纯收入实现5100元,较2011年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翻了3.4倍,远远超出宝塔区政府确定的贫困户人均3015元的脱贫标准,全村54户、村民190人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然而,在工行人眼里,元庄村的扶贫攻坚并未结束。高志新行长在安排扶贫工作队下一步工作时强调:虽然元庄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是仍然处于奔小康的关键时期,基础还不牢固,工行要通过“搭建产业扶贫”之路,努力提高农户自身“造血”功能。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与元庄村的乡亲们心连心、共奋斗,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在脱贫走向小康路上,工行的信念是“一个都不能少。
要“输血”,更要因地制宜“造血” 西乡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腹地汉中东部的汉江谷地。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水土富含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远离污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是我国北方茶区中优良茶叶的适生地和名优茶的知名产区。然而正是由于西乡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交通闭塞,商贸不畅,经济一直较为落后,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为支持汉中茶叶发展,解决茶企融资难问题,2013年初工行汉中分行抓住陕南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详细调查当地茶产业基本情况及其融资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力推增加茶山、茶园作为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抵押物,促成了“林权抵押为增信措施”的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茶叶通”这一信贷品种的定向批复投放。 为使“茶叶通”融资方案尽快落地显效,工行省市两级上下联动,认真筛选目标客户,结合客户融资需求和抵押物情况,将陕南绿茶公司作为办理“茶叶通”贷款的首选客户,实地调查核实,保证了全省首笔“茶叶通”贷款500万元及时投放。开创了该行“茶叶通”茶产业集群小企业贷款的先河。以此为开端,几年来该行共向汉中产茶区西乡、勉县、宁强、南郑等县区10余户茶叶种植、加工企业累计投放“茶叶通”贷款7000余万元,取得了预期效果,有力支持了汉中茶叶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贫困区脱贫致富。 这些“茶叶通”贷款支持的茶企,普遍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让贫困户共同参与茶产业经营,在达到企业增效的同时使贫困户增收脱贫实现双赢。贫困户蒋红艳在西乡县午子山茶场当采茶工,她亲身尝到了“茶叶通”给予茶企和职工的甜头:“两个月的采茶期让我能挣近五六千元,占到了我家总收入的一半,比之前搞养殖好多了。”据记者了解,工行仅通过陕西汉南茶叶有限0责任公司一家,就以金融造血的形式实现精准扶贫28户、93人。 扶贫脱困,“输血”是救急,“造血”是治根。几年来,工行陕西分行积极发挥金融服务特长,在“输血”扶贫同时更注重“造血”扶贫,不断探索新型金融扶贫模式,大力推广适用贫困地区的小微企业、个人、“三农”等专属金融扶贫产品,通过开展产业扶贫、扶持家庭养殖、结对子、支持外出创业等措施,使83个扶贫点3600余户贫困户收入持续提升。同时不断加大涉农领域、重点扶贫工程以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力度,已在全省25个贫困县设立了一级支行,贷款余额达199.39亿元,占到全行各项贷款近一成;全行发放涉农贷款达315.32亿元,其中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7.09亿元,专门为扶贫工程投放公司贷款3.08亿元,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发放个人贷款14亿元;为贫困县的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行业提供贷款支持6.05亿元。
创新路径 “融e购”助力精准扶贫 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兴起,工行陕西分行在大力发展“融e购”电商平台的同时,也将“融e购+商户+贫困户”的模式,引入金融扶贫工作。 陕北洛川县是全国主要苹果生产基地之一,年产优质苹果80万吨,而传统销售渠道的销售能力仅40万吨左右。为积压苹果寻找销路、帮助果农去库存增收入成为推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2016年12月,工行陕西分行在其“融e购”电商平台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洛川苹果融e购节”活动。活动充分发挥了“融e购”平台聚客融商等优势,以“革命圣地精品、精准扶贫对象、银政合作典范”为宣传突破口,累计实现苹果销售21219余箱约21万斤,让全国超过290个城市的客户品尝到了最地道的洛川苹果,直接带动了当地318户贫困农民增收脱贫,也大大提升了洛川苹果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 针对陕南茶产业,2017年工行陕西分行在“融e购”平台专门为陕西茶产业申请了“陕西有机富硒春茶节”活动,通过春茶专题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陕西茶产业,让更多的用户了解陕西茶产业的发展以及陕茶文化。该行重点从汉中和安康两大区域,选取“汉中仙毫”和“紫阳富硒茶”两大品牌上架到春茶节主题活动中,同时采取了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营销方式在省内外推广宣传。活动期间,累计销售茶叶1000余盒,实现收入20余万元。 通过开展农产品主题活动,工行陕西分行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本地知名特产为载体,以工行“融e购”平台为渠道,助力金融精准扶贫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该行在“融e购”平台建立电商精准扶贫专区,整合了陕西境内30余家企业、52款产品,将陕西元素作为一个整体打包营销。同时,他们还将每款通过“融e购”销售的扶贫产品的收入按5%的比例划入扶贫基金,按季度向工行扶贫定点单位进行发放,通过扶贫点对重点帮扶贫困农户进行资助。
扶贫攻坚,重在坚持、贵在担当。工行陕西分行在这一必须打赢的战役中正全力而行......
(编审:张西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