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行陕西分行全面贯彻国家关于加快绿色经济发展的精神,落实总行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部署,通过引入环境指标,完善信贷标准,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扶持绿色产业;同时通过业务整合,引导资金走向,支持绿色企业做大做强,约束污染企业减少污染,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大胆探索。
制定绿色标准 支撑绿色经济 在2003年制定行业信贷政策伊始,工总行即着手开始绿色金融建设,并以此为平台,将各行业环保标准囊括到行业信贷标准之中。针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不仅有信贷基础要求,还设置了有关单位耗能、排放等环境指标。 2011年,总行印发了《绿色信贷建设实施纲要》;2015年又印发了《中国工商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战略》,确定了绿色信贷七大原则,涵盖生态保护、控制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高效节能、公共安全、公众健康、文化保护、提升自身和社会表现等多个方面。 以陕西分行为例,截止到2016年11月末,在新能源领域工商银行对符合友好或合格类别的近40个风电、水电、抽水蓄能、光伏项目等,予以共计100多亿元的贷款支持。 而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该行严控授信额度,不新增客户,对存量客户则实施逐步压缩、稳步退出的政策。例如,针对陕西省钢铁、水泥两大突出的产能过剩行业,总体授信额度逐年递减,其中钢铁行业减少额度将近50%。 该行通过严格落实绿色信贷政策,明确各行业绿色信贷标准,不断引导信贷投向绿色经济领域,并依托政策、流程、系统等各环节控制,让资产负债表越来越绿色,使银行支持绿色产业的份额越来越大,促进陕西绿色经济发展。
建立绿色机制 引领绿色文化 陕西分行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纳入了绿色信贷定量指标,在业务经营管理中贯彻绿色信贷导向;开辟了“绿色信贷”专网,加强绿色信贷的统计分类、监测、分析。 同时,针对拟提供融资的客户,该行积极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尽职调查及审查,严格按照绿色信贷分类标准,并按不同分类执行差别化的风险管理要求。 绿色信贷涉及的诸如新能源、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业等相关领域,往往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对此,该行提出“专家治贷”的理念,要求客户经理必须对自己负责的行业深入耕耘,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另一方面,该行依托专业的项目评估团队,以及雄厚的社会资源,针对各类重大项目,形成体系化、专业化、全方位的调查评估机制,保障绿色信贷能够真正流入有发展前景的绿色企业。 渭南某新能源项目曾是陕西省最初一批新能源项目,该行在进行调查评估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行业分析报告,在综合了各部门、评估团队、行业分析中心以及专家意见后,决定予以近3亿元的贷款支持,而在整个调研评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和领域,该行表现出的专业性令借款单位表示叹服,并给予好评。
树立绿色杠杆 引导绿色企业 银行业本身并没有直接破坏环境,但当资金贷给污染企业时,却间接加剧了环境恶化。因此,银行业要通过绿色信贷这一方式引导资金流向,促使特定企业改进技术,减少污染,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对此,陕西分行主要以三方面为抓手。 一是积极培育新兴绿色信贷市场,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积极扶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截至目前,该行一共向陕西省内30多个风电项目提供了超过100亿元的贷款支持,项目数占全省风电项目总数的四分之一;此外,在陕西省环保产业集团成立之初,双方即签订了50亿元的银企合作协议,给予环保企业贯彻始终的金融支持。 二是约束污染企业的行为,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和产能过剩领域信贷投放,提高“两高一剩”产业的信贷标准,加快对落后产能的信贷退出步伐,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坚决退出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贷款的同时,将信贷规模向优势企业倾斜;在此过程中还针对贷款企业实际困难采取延长期限、降低利率等手段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汉中某制药厂在进行技术改造前,其生产过程中的废水问题比较严重。该行针对这个情况对该企业予以停贷,并建议其进行整改。企业面对资金压力和银行督促,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优化流程,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还获得了专利。随后,工行陕西省分行重新为其提供贷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是实施环境与社会风险全流程管理。在此过程中,逐步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信息收集机制,密切跟踪立法与监管动态,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信息沟通,重点关注新闻媒体等其他环保信息来源,发现存在环境与社会风险问题,及时向客户反映,并通过沟通协调推动客户解决,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 2003年以来,工行陕西分行所做的一系列绿色金融的实践,不仅逐步形成了一个体系,而且确定了一个战略定位---国际一流和国内领先的绿色银行。为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银行”,该行将继续按照国家绿色金融的要求,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工行陕西省分行 白璐供稿) 责任编辑:王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