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浪潮中,科技金融不仅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命题,更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经济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科技金融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央以“五篇大文章”擘画金融强国蓝图,科技金融居其首,凸显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使命。陕西作为西部创新引擎,以“双中心”建设为牵引,肩负着区域科技金融自立自强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使命。兴业银行西安分行立足区域禀赋,以党建引领发展、以改革驱动创新,通过“技术流”评价体系重塑金融逻辑,探索出一条“政策引领、市场主导、生态赋能”的科技金融实践路径。
一、科技金融——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明确指出要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这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作为扎根陕西的金融机构,兴业银行西安分行深刻认识到,科技金融不仅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一)科技金融的内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强调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和服务模式变革,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深刻洞察:技术突破需要长期资本的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风险分担机制的保障,而科技企业的成长更需要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护航。科技金融的本质,在于通过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将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确定性”。
科技金融具有三重核心属性,其一,它是资源配置的“新型融资模式”。传统金融依赖抵押物和财务指标的评估逻辑,难以匹配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征,而科技金融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协同机制,推动金融资源向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等关键环节倾斜。其二,它是价值发现的“技术资本化过程”。科技金融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技术流”评价等工具,将企业的技术储备、研发能力等“软实力”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资产,实现技术价值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其三,它是经济范式的“升级载体”。当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不仅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更能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协同,重构区域经济增长逻辑。例如,陕西作为“硬科技之都”,拥有航空航天、光子芯片等国家级战略产业集群,科技金融的深度赋能将加速技术突破与产业扩张的“乘数效应”。
对陕西而言,发展科技金融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作为西北地区科技创新高地,陕西拥有100余所高校、1500余家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但创新链与资金链的错配问题依然突出。破解这一矛盾,需要以科技金融为纽带,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2022年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标志着陕西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在此背景下,科技金融不仅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更是激活区域创新潜能、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
(二)科技金融的陕西需求与兴业担当
2024年全省科技型企业突破3万家,这些企业普遍具有“两高一轻”特征——技术门槛高、成长潜力高、资产结构轻,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满足其融资需求。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服务科技企业时面临多重挑战:技术价值评估缺乏标准、风险收益匹配机制不完善等。这些矛盾的本质,是金融供给与科技创新规律之间的结构性错配。
该行将科技金融作为服务陕西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作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他们深刻认识到,科技金融不仅是业务赛道,更是时代使命。近年来,该行围绕“商行+投行”“融资+融智”等业务策略,构建起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针对初创期企业,通过“技术流”评价体系突破抵押依赖;针对成长期企业,提供“投贷联动”支持技术产业化;针对成熟期企业,创新股票回购贷款助力资本市场运作。这些科技金融实践背后,是从“看过去”到“看未来”、从“重资产”到“重技术”、从“单一信贷”到“生态赋能”的金融逻辑的深刻重构。
他们深知,科技金融的突破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在陕西这片创新热土上,该行将持续以“金融工匠”精神,持续深化科技金融改革,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新沃土。
二、兴业银行西安分行推进科技金融的创新实践
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作为扎根陕西的金融机构,该行始终将科技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阵地,以战略升维、模式创新、生态协同为突破口,构建起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兴业特色的科技金融实践之路。
(一)战略升维: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新格局
科技金融的破局,始于顶层设计的系统性重构。近年来,该行将科技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全面融入“五篇大文章”布局,成立由分行“一把手”担任组长的科技金融领导小组,制定《科技金融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化、差异化、生态化”的发展路径。这一战略框架的核心理念,是将科技金融从单一的业务板块升级为全行协同的“价值引擎”——对内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总行-分行-支行”三级联动机制;对外整合政府、产业、资本等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金融生态圈。
组织架构的重塑是战略落地的关键支撑。该行设立“4+N”科技金融工作专班,由四个常驻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协同推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为强化专业能力,该行规划系统内5家科技支行,目前已授牌2家科技支行,该行以科技支行为落脚点,同时配备支行科技金融专营团队,打造“专营机构+专业队伍”的服务体系。这种组织变革的意义在于,将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信贷思维转变为“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思维,真正实现科技金融服务的下沉与穿透。
(二)模式创新:破解融资瓶颈的“技术流”革命
传统金融评估体系与科技企业发展特点的错配,是制约科技金融发展的核心痛点。兴业银行率先突破“唯财务报表”的评估窠臼,创新推出“技术流”评价体系。该体系以企业知识产权数量、研发投入强度、科研团队实力、技术成果转化率等多项非财务指标为核心,构建起量化评分模型,将技术“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硬通货”。这一创新是金融评价逻辑的范式变革——从关注企业“现在有什么”转向评估“未来能创造什么”,为轻资产科技企业建立融资通道。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该行积极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针对初创期企业推出“研发贷”,以研发合同金额为授信依据;针对成长期企业设计“投联贷”,联动创投机构提供“股权+债权”组合融资;面向科技金融企业推出“人才贷”,以核心团队价值为信用背书。2024年落地的陕西首单科技企业上市公司股票回购贷款,更是将服务延伸至资本市场运作环节。2024年该行通过“技术流”审批规模突破百亿元,产品创新已成为破解科技企业融资瓶颈的核心利器。
(三)生态协同:打造“政银企投”命运共同体
科技金融的本质是生态竞争。该行打造科技金融“兴融荟”系列生态圈建设活动,联合政府部门、创投机构、券商律所、科技企业等科技金融生态圈伙伴,构建起“信息共享、资源互补”的协同平台机制。 通过定期举办融资对接会、技术路演、产业沙龙等活动,打通科技企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该行推出金融特派员制度,选拔多名业务骨干组成专业队伍,深入企业担任“金融顾问”,提供从财务管理到资本规划的“一站式”服务。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精准捕捉技术转化、市场拓展中的金融需求。
经过多年深耕,该行科技金融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分行凭借对区域经济和科技产业的深刻理解,始终将科技金融作为业务发展的重心。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强,科技金融逐渐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该行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步伐,深入落实各项科技金融政策,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截至2024年末,该行服务科技企业超8000户,科技金融贷款规模超220亿元,全年科技金融贷款投放超百亿。
三、深化科技金融服务的“兴业路径”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科技企业的需求正从单一融资向全要素赋能跃迁,金融机构的角色也从“资金提供者”转向“价值共创者”。站在新的起点上,该行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深融合谋划科技金融发展新蓝图,通过战略升阶、产融结合、人才筑基三大路径,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升级版”,为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一)战略升阶:从“服务者”到“价值共创者”
科技金融的深化,本质是金融服务逻辑的迭代。当前,科技企业的需求已超越传统信贷范畴,呈现出“技术攻关需要长期资本支撑、市场拓展需要产业资源协同、价值实现需要资本市场赋能”的复合特征。该行将以“价值共创”为核心理念,推动科技金融从“资金对接”向“生态共建”升级。
评价体系的智能化升级是服务科技企业的重要任务。该行在现有“技术流”模型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动态评估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抓取企业专利动态、研发投入、技术转化率等数据,结合产业链景气度、市场竞争格局等外部变量,实现对技术壁垒、市场潜力的精准画像。这一创新不仅能够提升风险定价能力,更能引导金融资源向具有颠覆性创新的“硬科技”领域倾斜,助力陕西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该行深化“陪伴式服务”理念,建立科技企业成长档案,通过定期诊断、动态跟踪,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拓展的全周期顾问服务。这种服务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深度参与企业成长,银行得以更早识别技术突破的“临界点”,更准把握金融金融介入的“时间窗”,真正实现金融与科技的“同频共振”。
(二)产融结合:锻造陕西“新质生产力”引擎
陕西的产业优势在于“大而强”——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光子芯片、新能源等新兴赛道快速崛起。该行将紧扣“强链补链”战略,以“一链一策”模式打造产融结合新范式。在服务策略上,分行聚焦新能源、航空航天、光子芯片等陕西优势产业链,绘制“产业图谱+金融图谱”双视图。通过差异化服务模式将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到产业链的“堵点”与“断点”,助力科技企业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
资本赋能是产融结合的另一个关键维度。西安分行将强化“投贷联动”战略,依托兴业集团旗下兴业资本、理财子公司等牌照资源,加强集团联动,通过“股权+债权”等模式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破解初创企业“首投难”问题。这种“债权融资保生存、股权融资促发展”的协同机制,既能解决科技企业的资本需求,又能让银行分享技术突破带来的长期价值,实现科技与金融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三)人才筑基:构筑科技金融“人才基地”
科技金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商业银行普遍面临“懂技术的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不懂产业”的能力瓶颈。该行将人才建设作为重点工程,通过“外引内培”打造一支“科技嗅觉敏锐、产业理解深刻、金融工具娴熟”的复合型团队。
机制创新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关键。西安分行通过单列科技金融考核指标,提高科技企业服务在考核中的权重,并建立“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解除一线员工的“惧贷”心理。将“敢贷愿贷”的基层动力与“精准滴灌”的战略导向有机结合,形成科技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科技金融作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该行勇担使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与陕西“双中心”建设目标深度融合,紧扣“五篇大文章”的战略部署,推动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该行通过深化“商行+投行”“融资+融智”服务模式,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为陕西省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不仅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还通过资源整合和政策引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该行将继续以科技金融为笔,以创新生态为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之间的紧密结合,奋力书写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篇章,以更优生态助力创新成果转化,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篇章贡献兴业力量。
(供稿:兴业银行西安分行)
【编辑:杨雪琳;审核:史雅蕊】
|